2008年2月16日

是的,个人减排?! Yes, individual carbon offsetting?!

[摘要]每个地球公民,作为抗争全球变暖的最基本单元,需要行动起来了;我们不能完全指望政府的宏观政策,相关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现有的 京都议定书 下的碳减排量仅是全球总排放的区区5%。我们如果在这个概念用层级方式表示:


碳平衡层次 Carbon neutral hierarchy:
地球 ——> 国家 ——> 城市 ——> 组织 ——> 家庭 ——> 个人


所以我们可以依赖于国家等待TOP DOWN(自上而下)的效果逐渐显现,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可以继续等待么?我们最长能容许等待多久?相比较,BOTTOM UP(自下而上)的行动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甚至政治的限制,虽然意识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是铺散开后减排力量是巨大的,而且现在的快捷通讯已经能让个人在碳排放补偿方面马上进行行动。

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中国来说尤其适用。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这条路是近期的一个较好选择。说到中国,虽然是京都议定书签约国,但归属于非附件一(Non-Annex I)集团,意味着并不需要承担象附件一国家 (Annex I)那样的减排责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绝对排放量已经在去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但是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减排的压力我们就不采取行动,在中国的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在纽约的排放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因为国家没有减排的责任就让自己的减排意识模糊。不仅如此,政府也一再给人民错误的信号,比如在去年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会拿现在较低的人均排放跟其他国家讨价还价。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在强调我们的总排放是将近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即出口产品造成,这对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国家层面的这些反应,让我们觉得我们确实有权力排放,于是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态度是过于乐观或盲目悲观。我们不能仅仅被当作这种交易的筹码,每个中国人都是较低人均排放的一分子。

政府应该给人民一个积极的减排讯号,那些工业节能减排项目确实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但引导人们认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节能减排。例如,现在英国的总排放中有40%以上是来自于个人活动,主要是家庭能源使用和个人交通排放。虽然中国的居民排放应该远小于西方国家,因为家用电器和私人汽车的使用比例仍很低,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不过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更快的增幅,这个比例也不会低到哪去(准备要计算)。

同时政府应该确保这个信号应该让能负担得起高排放的城市人口意识到,他们的排放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他们有义务进行减排,这种想法应该是对社会公平性养成至关重要的。而且也能被大众接受,就像现在的个人所得税一样,根据收入多寡来分级,不也是褒大于贬么?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措施能让城市高排放人口意识到这一点而愿意掏腰包购买碳信用额是很关键的。其实促成这种能源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说难也不难;尤其是在中国现在的政治体制下。就是怎样的疏通好中国政府和大型的工业企业和交通业例如民航公司发展之间的平衡是先决条件。

怎样让人们意识到个人节能减排的好处可能是关键(这里的减排是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是国家十一五计划中的减排,那里是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减排;这点要首先区分清楚)。

1. 节能减排是一种社会责任
低碳社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公民的提前参与会让这种社会的到来更有社会基础。不过当前的问题是谁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中国的碳排放有很强的区域性,在个人层次也是如此。城市中/高等收入人口日常活动是个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家用电器,私家车,取暖制冷,乘坐飞机等等,这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不能企及的,目前仍然有58.7%的人居住在农村(2006世行数据),这个比例虽然已经较1980年(80.4%)降低了很多,但是如果计入城市低收入人口,低排放人口比例还是占了大头。所以,让城市高排放人口意识到是他们自身,而绝对不是低收入人口是日益增加的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所以他们需要首先负担起但这种责任,这是社会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国家贯彻个人减排的切入点。

2. 会帮助营造一个健康和愉悦的和谐生活
追求碳平衡,过绿色的生活无疑会增加个人的生活满意程度,而且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养成。同时,促进社区内团结,为茶余饭后提供真正有意义的谈资。

3. 长远来看,节能减排对国人也是经济的

目前,中国没有任何的减排责任,所以也就没有碳排放税。这意味着,个人不需要负担这笔额外的消费,比如汽油和航空碳排放税。但是如果说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持续下去,在后京都时代,中国迟早会迫于压力或积极主动做负责任的大国而增加这个税项。其结果自然而然会是:国际上得到了声誉,而普通民众是最后买单的人,国家由节能减排损失的GDP也都会通过搜集民脂民膏弥补的。

we should have a common goal in our mind, because the Earth’s climate is what every country share in common, and to make the Earth ‘Carbon-Neutral’ should be our final believe.

But currently the work could not only be done through the regulated trading schemes, for example, the emissions which Kyoto offset only account for a modest 5 percent of the global total GHGs emissions.

To achieve the Earth’s carbon neutral, the target theoretically can be decomposed into smaller scales, try to imagine, if every country or region can be carbon-neutral, then the common goal will be realized. Countries like Norway and Costa Rica are planning to balance their GHGs emissions and be carbon-neutral by 2030 and 2050, respectively (PlanetArk, 2007a, b). Even some city such as Abu Dhabi, 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is also planning to built a zero-carbon city by 2009 (Janardhan, 2007). On a corporate scale, some corporations are planning or already achieve fully neutral such as HSBC, Google, Yahoo!, PepsiCo and so on(Wikipedia, 2008).

However, the cases for carbon-neutral country, city or company, are relative rare, because, as you have seen, they can be named using your fingers. Treaties, legislations and policies alone could not save the planet, and as the basic unit of the society, everyone will have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reducing the GHGs released into our atmosphere.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lso rooted into the public’s mind, no matter which class he is from, they want very much to stop global warming, while lots people are confused of how to efficiently getting involved in.

Carbon neutral hierarchy:
Earth ---> Country ---> City ---> Organisations ---> Household ---> Individual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